安泰主页

中国最大公司走进安泰经管,知行合一引领商学变革

1.jpg

以“能源改变世界”为主题的“2019中国能源行业前沿论坛”,12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隆重召开。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院长陈方若教授,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颜世富教授,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能源团队副组长张兴福教授,以及来自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多年排名中国最大公司前列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著名能源大公司在技术上管理上都居世界能源领先地位,他们承担了能源行业的发展实践与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引领行业创新,构建价值理念体系。除了世界大型能源公司的演讲嘉宾外,来自民营新能源公司的企业创始人也积极参与了交流。

2.jpg

去年的12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为了以行业研究为平台,发展跨领域跨学科的纵向研究,打造商学生态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使商学院回归科研教学商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本源,推动安泰经管学院在理论与务实之间找到平衡,主动对接行业需求,避免陷入学术自循环怪圈,隆重成立了行业研究院。今天恰逢行业研究院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院长陈方若教授,对参加大会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2018年,时隔33年后重回母校且刚刚到任的陈院长,希望为母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带领安泰教师在2018年12月8日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行业研究院的成立与行业研究推动,对商学院来说是一件很新颖的事情。陈院长指出,本人从沃顿商学院到哥大商学院,在这些全球顶级商学院学习探索的过程当中,能够感受到这些商学院也有很多问题,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中国商学院起步比较晚,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学习美国的模式,但是在学习或者模仿的时候,有一些无形问题的存在。陈院长从一开始做学生到后来当老师,非常熟悉国外顶级商学院内部的困惑,这个困惑就是理论跟实践结合并没有十分的得心应手。很多教授学者在学术领域里面功成名就,而学术界跟业内之间的关系到底多么密切就再不关心了。去年8月到任之后,跟安泰的老师校友以及交大校领导进过多次讨论,最终定下学院发展战略——“纵横交错,知行合一”。保持原来学科导向发展模式不放弃,作为横向研究,而纵向的研究希望通过行业研究来完成,希望能够打通纵向的知识创造体系。陈院长最近与哈佛商学院院长进行了交流。哈佛商学院对行业研究的做法是通过激励个人行为,在哈佛商学院职称评定标准里面就有很重要一点,即教授对实践的贡献。陈院长希望安泰应该走的更前面,不仅是激励个人行为,还有全光谱考核体系以及组织行为。成立行业研究院就是这个目的,希望有一个组织行为来推动这项工作,这是一次深刻的改革。

陈院长说道,今天的论坛意义重大,是对纪念行业研究院成立一周年。行业研究院现有25个团队,有各行各业的研究,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还会有第二批新的行业研究团队出现。陈院长多次强调,这是一次商学院的改革与开放,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建立一个宽广健康的商学生态圈,在生态圈里面业界界力量非常重要。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致力于完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行业研究意义重大,但是行业研究的道路可能很漫长,目前处于开始探索阶段,欢迎大家共同参与,一起为丰富和发展世界管理思想做出贡献。

3.jpg

能源互联网是本届论坛讨论的热点。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发表了主题为“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他认为万物互联时代,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能源需求数据如江河入海,汇聚到城市综合能源平台中。徐锭明先生在评述了国内外能源互联网研究和实际构建工作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能源互联网的涵义:横向多种能源互补,纵向能网荷储协调,能源信息两流同步,数据管理处处实现,人机对话事事智能,终端电能不断扩大,再生替代普遍适用,能源生态生生不息。他认为能源互联网有可再生、分布式、互联、开放和智能化五大特征。能源互联网目的是人人享受智能生活、人人个性充分满足、人人自由全面发展、人人成为自然成员。能源互联网应该由政府协调、行业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全民协同来共同完成。

4.jpg

国家电网公司研究室主任张玮认为电力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对于国网公司“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进行了介绍。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电力行业处于中心环节,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规律性变化、复杂性变化、政策性变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以电为中心,以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为基础平台,深度融合先进能源技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多能互补、智能互动、泛在互联的智慧能源网络。目前,国家电网正在以“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新战略为统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其中,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备受各方关注,一些试点和示范项目已经初见成效。未来的国家电网,发展空间广阔,但困难和挑战也很多,依然任重道远。

5.jpg

中国石化首席专家孔德金长期从事芳烃领域催化剂及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业转化工作他,是中国石化芳烃技术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芳烃成套技术是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之一。孔德金教授带领石化团队自主创造这套技术,目前世界上仅美国UOP、法国Axens以及中石化三家有这个成套技术。芳烃技术也成为中国的闪亮名片,以及“一带一路”的重要输出技术。

6.jpg

中国石油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周文祥对能源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1)本世纪中叶以前,世界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2)能源消费结构更加绿色、清洁、低碳;(3)碳减排成效速度仍需加大力度;(4)天然气低碳、资源占比高、成本低、优势将满足世界能源需求;(5)石油天然气“生产西移,消费东移”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周副院长为大家介绍了管理学院所创建的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干部培养体系,为中石油及央企的干部培养提供发展路径。

7.jpg

国投在发电产业投资巨大,他们规划在雅砻江建设22座水电站,系统开发一条江,部分水电站已经投产运行。国投政策研究室尚鸣主任介绍了雅砻江水电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案例。他指出国有企业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保障可持续能源供给是能源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是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8.jpg

济南热力公司董事长潘世英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探索,积极探索地热、分布式能源等供热新技术,构架"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企业文化体系。他指出我国北方地区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燃煤取暖面积约占总取暖面积的 83%,天然气、电、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工业余热等合计约占 17%。潘董事长提出清洁取暖、可再生能源取暖(地热能供热、太阳能热利用、清洁电力供热等)、智慧供热等方面。

9.jpg

上海博氢能源公司董事长沈建跃从氢能源开发的背景入手,探讨了中国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及愿景,并详细解说了甲醇制氢的优势。博氢始终坚持在新能源方面进行有效探索,产品应用市场也较为广泛:例如移动充电、备用电源、分布式发电等方面都有涉及。

10.jpg

上海合即得成立以来,坚持打造水氢基础研发与人才培养平台、水氢制造平台以及水氢服务平台,并多次承担政府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设施重大专项。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水基能源向华理论的核心观点。

11.jpg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颜世富通过对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中煤、中国核电等多家能源公司的调研、咨询后发现,国家各家能源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且都在加以充分发挥,作为国家层面上来讲,要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挥整体优势,国家能源公司可以优势互补,具体可以利用东方管理模式的谋略管理、心理管理、关系管理、绩效管理、变革管理的五行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协调。作为能源行业团队负责人,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颜世富教授在15年前就与国家电网的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宁夏石化华北油田等机构也有十余年的合作经历。颜世富教授带领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企业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这是真正实现实践、学术和教学循环结合的新模式。

12.jpg

国家电网浙江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飞发表了“能源革命 未来已来”的主题演讲,他指出(1)未来能源生态——站在现在看未来。本世纪以来,能源消费扩张迅猛,同时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该种态势不可延续并将对国家能源安全造成极大风险。要从当前“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看未来能源生态,是站在现在看未来。(2)未来电网形态——站在未来看未来。未来的电网形态,要符合未来能源生态的内在需求,要满足企业“三型两网”的建设方向,要反映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是站在未来看未来(3)未来服务业态——站在未来看现在。随着电力市场竞争加剧、能源行业深刻变革,电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改变。立足未来的能源服务业态,谋划当前能源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升级,是站在未来看现在。

 13.jpg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需要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加快培养各类卓越拔尖人才。行业研究经历就是财富,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多年的深耕细作。行业研究院副院长颜世富教授带领的能源行业研究团队,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企业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这是真正实现实践、学术和教学循环结合的新模式。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9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19楼行业研究院办公室
邮编: 200030      电话:+86-21-62933369      邮箱: IIR@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