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与住房、医疗、教育一起成为四个热点民生话题,也成为了今年两会的重点议题。其中,智慧养老尤其是热点话题,人们希望回答“老年人在智能时代如何乐享生活”这个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各地都在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笔者认为,智慧养老这个问题的解答与这三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于老龄化社会,人们往往充满负面的感知。人们认为,老龄化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包括劳动力老化、劳动生产率下降、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代际矛盾等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卫生和医疗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整体提升的产物。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面对这一变化,我们会发现老龄化能够带来大量创新和创业机遇。
养老产业是一个面向夕阳人群的朝阳产业,为老人们开发和提供的生活照护、医疗保障和精神慰藉等产品和服务既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促进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智慧养老(Smart Senior Care):指利用信息技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一方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利用好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使智慧科技和智慧老人相得益彰,目的是使老人过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左美云,2018)。
据测算,智慧养老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其中蕴含了大量需求拉动型和技术推动型创新机会。2020年4月,由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市经信委梳理形成的首批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正式对外发布,分为安全防护类、照护服务类、健康服务类、情感关爱类共四类。本文从智慧养老的典型应用场景管窥这个庞大的蓝海。
智慧赋能居家养老
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包含两类主要活动,一种是基本生活活动,包括吃饭、穿衣、移动、个人卫生等,另一种是相对更加复杂的社区活动,包括交通和购物、做饭、打扫卫生、与他人交流、个人财务管理以及健康和医疗管理等。居家养老的理想状态是老年人尽可能保持较长的健康“平台期”,能够尽可能长地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无需辅助能够完成上述两类活动。在以上的各种活动中,智慧设备和平台都能够为老人及其照护者赋能。
我们先来看看智能化的健康和医疗管理,如何为老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慢性病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以排名第一的高血压为例,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53.2%。老人可以采取智慧方式进行慢病管理,智能床垫可以检测老人的睡眠数据,可穿戴设备可以检测各项生理指征及运动数据,所有的数据都实时传输到社区和城市的健康管理平台,平台也会定期推送个性化的保健知识和注意事项。
慢病老人需要定期复诊,签约家庭医生可以帮助预约心血管科医生的远程问诊,智能手机会提醒老人复诊的时间,老人只要在约定的时间打开平台连线即可。医生从后台调取数据和分析报告并结合老人的自述给出诊断和处方,与之联网的药房就会按照老人的药量进行配送。老人的药箱管理也可以智能化,具备界面友好、简单易用的自动分药、用药提醒功能等。
为了预防或者延迟老年人群的另一种高发病——帕金森氏病,需要定期对老人的运动功能进行测评。国内某著名互联网公司与三甲医院合作开发的运动检测设备,可以通过手持仪器摇晃的方式测试运动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受测者的运动技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并给与改进意见。类似的家用智能网联的检测设备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假如老人不幸因病住院,回家后需使用康复辅具辅助活动和康复训练,在出院前即可通过康复辅具租赁平台租赁适配的康复辅具设备。智能化的康复设备可以为术后康复提供便利和乐趣,老人无需每天往返于家里和康复机构之间,在家中即可进行康复训练。这也为康复师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资源,使他们能够为更多的病人提供基于数据的个性化训练计划。
我们再来看看做饭和购物的场景。
大部分时间,居家老人会选择在家用餐,老人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订购自己喜欢的食材,食材的搭配也是经过平台推荐的,适合老人的用量、口味和营养需求。当然,老人可以选择去住家附近的餐厅用餐,餐厅墙上的屏幕自动识别老人,系统会根据之前的数据记录自动为老人推荐食谱,让老人享用一顿可口的美餐。电视购物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智能化的电视购物,却可以根据老人的消费习惯和记录,推荐个性化的产品。
社会参与对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积极地参与活动,与外界和他人交流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老人可以通过社区的信息管理平台,了解和预约社区中心的活动,比如每周步行至距家15分钟左右的社区中心去观看一场戏曲演出,或者与几位老伙伴约好下几盘棋,或者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老人也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甚至陪护机器人来排解寂寞和孤独,但是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对人的身心健康还是非常重要,疫情期间的体验强化了大家对这一点的认知。所以,采用智能产品和平台并不是要取代人的作用,而是让技术为人赋能,使得信息畅通,资源联通,老人可以更好地利用社区的资源丰富和改善生活。
智慧技术还可以赋能老人的工作和学习。
我们看到,老年群体具有多样性,老年人的需求也具有层次性,我们也应该看到贯穿全生命过程的人力资本开发的可能性。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老年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比如有专业技能的老人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或者老人作为消费者代表,参与产品的设计,为年轻人提供他们所缺失的视角。
部分低龄老人愿意在退休之后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特别是灵活的兼职工作和志愿活动,以增加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为自己带来额外的收入。针对老年人工作需求的平台,可以成为老年人和雇主之间的信息和交易平台。采用区块链等技术管理的时间银行也可以成为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活动的渠道。
学习可以给老年人带来知识、技能和社交,因此很多老人学而不辍、乐此不疲。除了参加线下的老年大学,老人还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如慕课等,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好的老年大学存在一位难求的现象,为了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老年大学可在线上开设更多的课程。个别老人甚至愿意去高等院校取得学位,圆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那么,网上授课的项目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选项。
智慧赋能养老服务机构
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业态,一种是接纳长者长期入住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和养老社区等,另一种是为长者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服务和居家护理的社区嵌入式服务机构。
无论是何种业态,智能设备和平台都有助于机构的高效运营和高质服务。
在笔者调研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中,绝大部分都已经采用了智慧医养管理服务平台。平台实时采集服务人员所在位置、长者地址和需求、订单完成状况等,管理人员可以基于数据进行分析、调配和管理。这使得机构可以提升响应速度,节省护理和服务人员的交通时间,为老人提供精准服务。
在长住型的长者照护机构中,通过采用智能化设备和管理系统,护理员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时间和精力,在维持现有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将省出来的时间用于提供新的服务。比如,可以采用陪伴机器人带领老人娱乐,比方说唱歌、诗歌朗诵等。陪伴机器人所能储存的曲目和节目大概是任何一个人类护理员所无法比拟的。
照护机构还可采用无侵入式的智能看护系统,在保证老人隐私的同时,能够对老人的突发事件,比如跌倒、生病、人员冲突、违反安全规定等,作出最快的反应。应用智能床垫、人体雷达、生命体征探测等设备,实时搜集并传输分析各种状态数据。无需人员接触,就能够探测到老人的生命体征和动作姿态,在发现异常时发出警报,提醒照护人员前来帮助。
新冠疫情加速了养老机构对智能技术的采用。
由于老人是病毒的易感人群,疫情期间养老院大都采取了阶段性的封闭式管理。长者们在封闭期间与家人的情感沟通就依赖于智能设备。在很多养老院中,长者可以通过电视大屏幕,与家人通话畅聊。疫情期间大型养老机构的人员出入管控也借助了智能解决方案,使得人员进出方便、活动路线和区域清晰。
智慧养老,一个都不能少
读到这里,读者是不是对智慧养老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呢?是的,从养老信息化、智能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可期。但是,智慧养老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尊老敬老的哲学和价值观。为了让更多的老人能够享受“数字化红利”,必须先帮助他们跨过一道门槛,那就是学会使用智能“基础设施”,特别是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看新闻、发微信、滴滴打车、手机支付买车票、买药品、买菜、手机银行操作等,样样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疫情催生的扫健康码、线上问诊、网上预约门诊等现实问题,更是集中爆发,不会使用这些功能的老人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顺利跨越“数字鸿沟”已成为老年群体的迫切需求。
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事情。老年大学应开设课程,包括手机和微信基本功能、政府相关服务平台的操作等课程。社区和村委等基层组织应积极、主动地为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助力”,可通过组织培训班、挨家挨户上门等方式,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另一方面,子女也应积极承担起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责任。在数字化时代,表达孝心的方式不应局限于买很多营养保健品给父母,而是帮助他们学会使用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为他们的智慧养老生活赋能。多方合力才能构建包容性的数字化社会,不让老年群体被数字化的浪潮所抛弃。
智慧养老——今天的智慧,明天的生活
智慧养老,有赖于智慧的老人,智慧的企业,以及智慧的社区或城市;智慧养老,有待于全社会的参与。
从老人的角度看,智慧的老人要用新的养老理念替代旧的养老理念。
积极养老、健康养老和成功养老等理念为养老生活带来全新的视角。老年人可以健康地生活,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了解新鲜事物,学习新的技能,寻找新的角色。
从企业的角度看,智慧的企业需要不断地贴近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深入理解智慧养老的应用场景,并创新商业模式。
为老人设计的产品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 优化界面交互和用户体验,比如要采用大屏幕、大字体和大音量,更多地采用语音交互等。要改变“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重概念,轻场景”等问题。企业要立足于长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深入发展,只有那些已经做好准备的企业才能抓住机遇。
从社区和政府的角度看,智慧的政府会更加重视用智慧技术赋能为老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智慧的服务、智慧的决策和智慧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赋能。
01.智慧的服务
政府构建智慧养老系统综合平台,使得养老的供求信息实时互动、精准匹配,通过平台对接养老服务设施(包括长者照护之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社区食堂等)、智慧诊疗系统、健康管理信息、养老顾问、福利补贴等。政府还应加强信息技术在基本养老服务申请受理、过程管理、资金结算和信息推送等方面的应用。
02.智慧的决策
有关养老问题的决策牵涉到多个部门,需要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各部门之间需要通过数据共享和决策协作以提高决策质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领域,包括智慧养老标准体系的构建、公共健康医疗数据的共享、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和监督水平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等等。
03.智慧的影响
为了回应公众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缓解人们对养老问题的焦虑和对老龄化社会的负面感知,政府需要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类宣传渠道传递正面信息,引导全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转变,引导广大的老年群体增强信心,打造老年人的形象工程。
前不久,一则关于上海市长宁区街道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辖区内的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水表,一旦水表在12小时内的读数低于0.01立方米就会自动报警。居委会干部会第一时间上门探视老人,给老人送上关爱。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类智慧创新还会越来越多。
总而言之,“智慧”养老最核心的要义是赋能,是为老人、为行业、为社区、为职能部门赋能。
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智慧世界里,老人并不孤单,也不无助。凝聚我们全社会的智慧,让老人的生活充满生机活力,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戴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讲师、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养老行研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