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上海成功在云端举办新一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本次大会以“智联世界共同家园”为主题,首次采用“云端峰会”模式,会议期间一共举办1场开幕式、2场全体会议、11场主题论坛、20多场行业论坛、20多场特色活动。大会邀请的550多位演讲嘉宾中,包括7位图灵奖得主、1位诺贝尔奖得主、62位中外院士、200余位学者;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百度、腾讯、特斯拉、SAP、高通、阿斯利康、微软、苹果、IBM、亚马逊,商汤,寒武纪悉数参加。
作为大会的成果,一批产业生态创新平台包括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同时揭牌;包括百度飞桨赋能中心、华为“鲲鹏+昇腾”创新中心、中智行车路协同应用等重大项目在内,8个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项目、36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分别签约,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会议期间,围绕AI+制造、交通枢纽、商圈、文化旅游、政务、园区、金融等7个领域,上海市第三批11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正式发布,包括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AI+制造)、上海游轮中心、上海机场(AI+交通枢纽)、世博源、南京路步行街(AI+商圈)等。在此之前发布的张江人工智能岛,洋山港智能网联集卡,进博会国网电力智能巡检,上海电气“AI+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肿瘤医院,乒乓球学院智能教练等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已经成为上海的新名片。
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三年以来,秉承大会定下的“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等四大高地目标,上海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空间载体、主动开放场景、招引重大项目,成功在全国各地人工智能发展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诞生了依图、深兰等本土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人工智能行业是新兴产业领域的佼佼者,是真正的高技术含量和高增值行业,尤其适合上海这样的世界级城市作为产业升级的方向。毫无疑问,上海率先走出了政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从有效市场供给、人才储备、资金投入、头部企业招商、产业环境营造几个方面综合发力,成功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实际上与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目标还相距甚远,基于此希望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尊重产业发展规律
不宜对产业发展提出不切实际的期待。在任何产业发展中,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首先是要明确对产业发展阶段的认知,以及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准确把握其产业成长周期至关重要。在本次云端峰会上,百度CEO李彦宏提出当前人工智能产业正处在从平台化AI向产业化AI的过渡阶段,也就是说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汇聚更多这样的观点和声音,正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的意义所在。只有理解并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政府、学术界、企业家和广大从业人员才能做出更为明智的抉择。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初期阶段,不宜对产业发展设立不切实际的目标。
明确产业发展路径,找准产业着力点
每一个产业都拥有其独特的产业发展路径。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路径至今并未明朗。人工智能最关键的技术是算法和芯片,已知的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多数围绕这两个领域。但无论是算法还是芯片的发展,都不太可能“一蹴而就”,背后需要长期的积累。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众多,应该先发展哪个领域的算法和芯片值得深入探讨。另外,算法和芯片本身又是一对矛盾,精深的算法会降低对芯片算力的需求,而改善的芯片算力又可以克服算法的不足,因此两者不可偏废。在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选择好赛道同样重要。由于无法解决延迟和可靠性的问题,无人驾驶很可能不会是近期人工智能应用的突破点,智能工厂的建设也缺乏足够的需求。三年来上海陆续发布了几十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到底哪个领域可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有待开展更多更为深入的研究。
积极开放产业资源,鼓励公平竞争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离不开应用场景带来的需求牵引,更离不开大数据的反复磨砺。在某种程度上,谁拥有应用市场和大数据资源,谁就抢占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先机。2018年以来,每一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市都在推出更多的应用场景。政府推出的这些应用场景理应向全社会开放,而不是只给关系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创新的竞争,提高创新的效率,同时促使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特别重视数据的安全性。
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的作用如何高估都不为过。现阶段,上海虽然已经有了依图、商汤、云从、深兰等一批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也吸引了百度、华为、特斯拉、IBM等海内外企业来沪落户,但仅依靠这些企业还不足于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培育本土化的人工智能企业,使之成为行业龙头,从而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确立产业目标导向,培育产业竞争力优先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以上海的经济实力和集聚的要素资源来看,发展任何一个产业都较易得到强有力的综合支撑。但人工智能行业属于全新的产业领域,而且处在发展的早期,即便对于上海来说,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育也必须要久久为功。尤其是要培育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光靠一地的市场远远不够,光靠地方政府的扶持也难以为继,因为政府的目标必须致力于挖掘真正有普适意义的应用场景,强化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仅仅是打造那种依靠政府补贴和订单的明星企业,更不是扶持那种依靠政府呵护才能生存的企业。
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微创新”同样意义重大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其实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以“微创新”为特色的人工智能应用,很多时候对于特定产业的发展意义可能远远大于人工智能产业自身。以通信技术为例,人工智能的引入让通信网络的架构、技术方案的选择、运维管理都产生很大的变化,传统技术路径都要因此而变革。再比如,光纤传感技术长期以来因为应用问题而发展乏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领域发展带来全新机会。因此,各行各业都更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自身行业的变革,这也应该是上海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史占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
团队成员:刘铮(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