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产业链“断链”情况概要
在COVID-19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出现了严重的“断链”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2月、3月和4月,中国发电量累计增长分别为-8.2%、-6.8%和-5.0%,从一个角度显示出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严重局面,但随着疫情的缓解和“复工复产”的推进正在得以改善。
“断链”的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端断崖式萎缩。疫情期间,很多国家都实施了“封城”措施,禁止社交集聚,餐饮、娱乐等消费场所关闭,直接导致链接消费端的链条断裂。众所周知,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面向最终用户。这一最终用户的“突然消失”,使得以销售为核心的消费型供应链大范围崩塌。表现在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速的数据就是:2020年2月-13.0%,3月-11.7%,4月-9.9%。二是原材料供给严重不足。2020年2月以来,全球原油价格暴跌,石油公司没有利润,纷纷封存油井,导致全球石油产出下降。国内以煤炭为例,往年的1~3月都还是北方地区的低温季节,煤炭的需求量较高。但是2020年,国内原煤产量累计增长2月为-6.3%,3月为-0.5%,4月为1.3%。其原因之一是矿工很多都被隔离在家,采掘一线工人数量不足。三是零部件制造商供给困难。国际范围看,由于中美贸易战和疫情的叠加影响,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对中国制造企业的供应出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困境,并且这种困境还在加剧。国内看,尽管2月3日起,国内一些疫情不十分严重的地方开始复工,但是从家乡返回工作地点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还要被实施隔离14天才能正常上班,使得很多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组织困难,供应不足。四是全球空海运大范围禁航。从湖北武汉的“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到全球大流行病,全球物流领域经历了从以中国海空港为起运港的“断航”到全球范围的“断航”的演变,全球供应链遭遇本世纪前所未有的“断链”。典型事例有:因为油轮停运,美国墨西哥湾产出的原油出现高额存储成本,进而导致原油WTI指数出现史无前例的负数。表现在国内,全国货运量累计增长2月-21.9%,3月-18.4%,4月-13.7%。
从产业来看,在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全球目前基本的粮食、医药和能源供应链基本得以保证,互联网产业得以较快提升,其它线下产业或多或少遭遇供应链“断链”困扰,至少有30%以上的从业人员无法满负荷工作,失业率将达到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断链”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全球供应链的“断链”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现阶段总体上呈现了较大的负面作用,局部存在正向作用,并且将对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诱发和推进作用。
1. 负面作用
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大部分的制造业和线下服务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制造业的40个产业中,有至少30个产业在2月、3月和4月的累计增加值均为负数,表1是对就业率影响较大的12个制造产业的具体数据。
表1 2020年2-4月国内部分制造产业增加值增长累计
可见,疫情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在2月最大。尽管2月3日国务院已经开始引导复工,但是鉴于疫情的趋势并不稳定,各地政府坚持了较长时间的隔离措施,复工效果到3月和4月逐渐显现。部分产业在4月的累计增加值趋正(电子设备制造、废弃物资综合利用以及医药制造业等),但依然有部分产业的累计增加值为负的2位数(汽车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家具制造等)。
同样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出服务业12个收入累计增长率项目,如表2所示。可见,无论是零售业、餐饮业、货物运输业和进出口贸易都收到疫情的重大影响,在2月、3月和4月,连续三个月的累计增长率有11个为负数。铁路货运量累计增长为正,但是呈递减趋势,说明其在3、4月份的增长为负。特别是软件业务和软件产品收入累计增长为负,说明软件业务的客户使用相关软件的频率下降幅度很大。
表2 2020年2-4月国内部分服务业收入累计增长率
2. 正面作用
在40个制造业门类中,连续3个月增加值均为正的产业只有1个:烟草制品业,2月为6.9%,3月为9.6%,4月为7.3%,基本没有受到供应链“断链”的影响,表明我国烟草业供应链的自主性和完整性。
服务业中,备受瞩目的网上零售统计结果显示其累计增长率2月为-3.0%,3月为-0.8%,到4月才是1.7%,与想象的情况大相径庭。细分来看,实际上由于疫情期间很多互联网企业,如最流行的会议软件ZOOM,为了引流,降低甚至取消收费,使得用户增加但是收入并没有增加。从网上消费的商品类型看,食物类商品累计增长2月为26.4%,3月为32.7%,4月为36.7%;日用品类累计增长2月为7.5%,3月为10.0%,4月为12.4。但是服装类就不同了,呈现负增长,2月为-18.1%,3月为-15.1%,4月为-12.0%。
围绕电商服务的快递行业并没有呈现人们想象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原因是企业的快件业务量急剧下降,与个人业务的快速上升发生对冲。因此其最后的统计结果是:2月累计增长率为-10.1%,3月为3.2%,4月为11.5%。这与国内企业复工的速率紧密相关。说明快递业务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依旧是企业,而不是个人消费者。但是无论如何,快递业在疫情中是交通运输行业中受到冲击最小的一个板块,它对于维护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供应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推进作用
理论研究表明,减小“断链”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构建柔性供应链和协同供应链。此次全球范围的供应链“断链”问题影响范围大、涉及企业多、断链环节很多,属于系统性风险,是全行业乃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而非一家或多家链上企业协同运作就可以解决的。这将极大推动面向全球风险的供应链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供应链信息共享、产品柔性化和零部件的标准化方面,会有更大更多的改变。
三、应对建议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政府有较高的市场调节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时间维度着手修复各产业的供应链。
近期,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快速提高实际就业,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进而鼓励消费,快速启动消费领域的拉动式供应链修复。以旅游业复苏为例,现阶段,为防止COVID-19疫情复发,仍需要在各旅游景点实施严格游客预约制度,鼓励以家庭和好友组成的团队出游,推出一门式游客服务举措,包括旅行、游览、住宿、餐饮和购物等,在提供高端旅游服务的同时,杜绝新冠病毒传播的可能。
同时,尽快开发重大疫情的互助保险产品,一旦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间和上班途中被感染,则无需为治疗及相关费用担忧,为企业和民众提供安心复工的社会保障。此举不仅可以全方位推进各产业链尽早修复“断链”,本身也将成为金融保险产业的一个重要产品来提高产业增加值。
中期,鼓励制造企业在构建全球供应链的同时,建立面向国内的自主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以应对全球疫情蔓延断航所导致的供应链崩溃。同时维护中国船队的全球地位、推进中国货运机队在全球的地位的提升,鼓励中国国有资本为主的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布局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以维护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
远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导,联合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重大公共事件的协同处置,鼓励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在相应区域内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提高企业供应链应对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重大公共事件风险的能力。此项工作建议应急管理部门尽早开展筹划。
(赵一飞: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航运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航运信息平台架构设计及大数据分析、物流园区及多式联运枢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