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1. 世界经济正遭遇全面衰退
回溯世界经济发展,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泰然处之、独善其身。2018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标志,全球70%的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出现了经济正增长,并持续到2019年。
2018年3月21日,中美发生贸易摩擦,但古往今来没有比此次更全面、更深入、更令世界不安的贸易摩擦,所以称之为“贸易战”毫不为过。
在此基础上,2020年突如其来、席卷全球、蔓延肆虐、并且又会卷土重来的新冠疫情,导致世界经济、世界贸易、世界金融的未来发展出现了极度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世界上四大国际经济组织分别对全球经济进行了预测。
n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MF于1月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为3.3%,但4月时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6月中,IMF再次预测,认为全球的发达经济体将全部负增长,仅有1-2个新兴经济体能出现正增长,其中中国为1.2%;
n 世界银行:世行在上周作出预测,认为今年世界经济衰退是深度的,将达到-5.9%。世行预测,有正增长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中国为1%。
n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ECD对今年全球经济的预测更为悲观,认为今年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是-7%,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是-2.9%。如果中国能控制住局面,预期为-2.9%,否则可能是-3.2%或更为严峻。
n 世界贸易组织(WTO):二战至全球金融危机前,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往往两倍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但2008年至今,世界贸易增长只及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半。WTO对今年的世界贸易增长分别作了最乐观与最悲观的预测,乐观预测为-13%,悲观预测为32%。
2. 中国经济发展有喜有忧
今年1-4月,中国经济GDP负增长6.8%。中国5月宏观经济数据有喜有忧,喜的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4.4%,73.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出现了正增长,占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服务业也在5月增长了1%;忧的是通胀率下降过猛,达到2.2%;此外,5月中国外贸出口正增长1.4%,进口负增长12.1%。
(二) 中美两国关系必须朝前走
中美两国的冲突与争纷是全方位的。从2019年1月1日至今,美国参议院涉华法案121个,美国众议院涉华法案128个;疫情爆发至今,美国参议院涉华法案8个,美国众议院涉华法案14个;美国对中国提出的诉讼已有16起。
中美两国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世界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无论对峙、博弈还是冲突,都不能忘记中美作为世界前二经济体、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二,所承担的对于世界的特殊责任。
中美两国合则两立、斗则俱伤,只要坚守住国际法的基本理念,坚守住中国对世界的责任和承诺,中美两国一定要在这一关键时刻找到新的共识。
(三) 和平与发展的周边环境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经略周边”,今天周边地区的局势基本稳定,但是起伏不断,例如6月16日朝鲜半岛与中印边界都发生了地区性冲突。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有着极端的重要性,但是在关键的领土问题上,坚守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同样十分重要。
(四) 地缘政治甚嚣尘上,军事对抗冲突极难防范
中国是世界邻国最多的大国,有14个陆上邻国与8个海上邻国,因此“经略周边”始终是我们的主轴。目前地缘政治甚嚣尘上,局部性的军事对抗与冲突极难防范:在台海,美国的飞机飞临过台湾本岛;在南海,美国曾有6个航母群同时出现;在东海,日本近期将钓鱼岛改名,都值得密切关注。
(五) 二战以来的世界政治格局正面临重大挑战
全球最重要的政治机构联合国,以及最重要的经济机构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皆面临着结构性改革。
成立于1995年1月1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完全承继了其前身“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但实质上已然瘫痪,具体表现在:
n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上诉省”的7位法官仅余1位,无法受理解决争议
n WTO现任总干事阿泽维多将于一个多月后离职,现正遴选新任总干事。
(六) 英国脱欧完成形式要件,却没有完成实质要件
“Brexit”是个出现仅有一千天的新词汇,特指英国脱欧(British Exit)。脱欧已完成了形式要件,即在公投一千天之后,脱欧将如期完成;然而,脱欧远没有完成实质要件,英国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要离开欧盟这一世界最重要的国家集团,仍有很多的障碍。
咬定青山不放松
当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而我们的“青山”,指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的“中国梦”的内涵,也是在2017年载入宪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崇高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2年,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可以提示我们,为何要提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我将从切身经历出发,谈谈这三个事件的重要影响。
(一) 中共中央毅然决然提出浦东开发和开放
面对着美国对中国“黑云压顶”般的制裁,党中央决定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1990年4月18日,李鹏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浦东开发开放。1990年到2019年,浦东的经济总量从60亿元增长到12400亿元。
浦东于1987年成立联合咨询小组,并于1988年底将研究成果递交中共中央。在此过程中,交大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咨询组的海内专家林同炎先生毕业于交大,他向时任国家元首的交大校友江泽民同志上书,建议如何破局,小组顾问汪道涵同志同样是交大人。
(二)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历经十五年零五个月,更换四任首席谈判代表,中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足见时间之冗长、谈判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入世”为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中国而言,何以解忧,没有杜康,唯有改革开放。
年份 | 2001年 | 2019年 |
中国经济总量 | 10.9万亿人民币元 | 99.1万亿人民币元 |
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 | 5000亿美元 | 43500亿美元 |
中国外汇储备 | 2000亿美元 | 31000亿美元 |
(三) 中共中央决定创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七年前,上海建立了第一个自贸区,只有28.78 km²,占上海总面积的1/226。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正由于有了上海自贸区,今天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自贸区。
2014年,上海自贸区扩展到120.72 km²,其中119.5 km²为临港新片区。要建设“临江临海大上海,空港海港自由港”,就要做到一线充分放开、区内高度自由。新片区具有探索投资自由、资金自由、国际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提升网络信息服务能力、创新税制安排、建立健全风险安全监管体系等试验性目标。
自贸区应发挥辐射效应,要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核心价值在于辐射。自贸区是前所未有的自我开放,而新片区更有三个“新”:
n 模式创新:具有战略产业核心区、离岸金融先行区、全球科技创新协同区、跨国公司大洲总部基地这四大特色;
n 制度创新:必须用上智慧高效管理,要强调低税赋;
n 工作与生活融合发展方式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高品质的生活。
(四) 中国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在濒临最危险的时刻,我们以九死一生、凤凰涅磐之态求得新生。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建设自贸区之时,我们面临着来自三方的沉重压力:
n 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美国退出TPP后,日本将95%的条款纳入全新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CPTPP)”。李克强总理在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国对加入CPTPP持积极开放的态度”。
n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 TTIP是在大西洋两岸“1+28”的谈判,中国不在其中,但是深受影响。
n 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WTO有服务贸易协定,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必须另起炉灶。
美国通过以上三项协定,同印太战略相结合,对中国展开围剿。中国用自贸区成功突围,成为改革开放的新支点。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进博会上,赋予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n 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
n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n 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当为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重中之重。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1.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也是顶层设计
长三角地区有以下特点:
(1)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长三角地区总面积为35.5万平方公里,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6;但常住人口达2亿2千万人,占国家总人口的1/6。
(3) 2018年,长三角占中国GDP总量的1/4,超过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英国。
(4) 近来有人提出长三角已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要自创能自立于世界都市群的能力。
(5) 长三角集中了全国1/4的“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的研发经费与有效发明专利。
(6) 长三角占中国外贸出口的近4成;去年中国引进外资1280亿美元,其中62%来到长三角;去年中国是对外投资第三大国,其中近1/3出自长三角。
长三角发展有两大核心:一体化和高质量。若没有一体化,便无须长三角,因为独立的三省一市都已是国家经济栋梁;若没有高质量,便不需要制定国家战略,因为它本已在发展中。
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2019年7月,《规划纲要》确定实施方案,成立由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合一的示范区。示范区的核心意义,在于树立新标杆;核心之核心,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应成为对内开放的核心承载区。规划管理、要素流动、生态保护方面的制度创新最为核心。
3. 科创板与G60科创走廊
随着松江联合其他8座城市共冶一炉,G60成为长三角的科创走廊。这九座市/区占长三角经济总量的1/4,具有卓越的研发能力、专利量、高新科技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范例。
科创板开板一周年,已有308家上市受理企业,其中注册生效117家。真正核心在于试点注册制,必须上升为法律制度。同时,资本市场应强力支持科创板。
4. 强化高效协同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建设提出了“七个一”,核心是“规划一张图”和“市场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要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创新、高效率协同,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二) 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需要激情、远见、决心。一带一路的中国建议“共商、共建、共享”恰巧适用于指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提出以下三大建议:
1. 改革举措要系统集成
要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把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改革的关键在于深化,不是浅尝辄止;改革重点在于全面,需全面梳理,一一对应,落地落实。
“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是要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但不能忘记差异化。当下需要突破,应从核心抓手;产业政策、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互联互通;市场监管一体化;政府管控和法治一体化等角度寻求突破。
2. 要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2019年,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3. 要在科研攻关中做到人才政策一体化
人才要投入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芯片制造的主战场去,此时此刻正是延揽人才、呼唤英才、争夺帅才的最好时机。政府明令“六稳六保”,其中首要的就是就业。
(三) 着力推动对标全球治理新理念
改革开放一定要有国际比较。目前中国正在参加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日韩三国自贸协定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这三大国际谈判,要坚守公平的竞争环境、投资者权益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要对标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中国方案,要尊重世贸组织的核心价值地位,维护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尤其要以激活中小微企业为核心,需解决政策不透明、行政效率不高、信息渠道不通畅、贸易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
(四) 总结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共中央自上而下的要求,也是2.2亿长三角人民自下而上的殷切期盼。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以发展基础最好、开放程度最高、体制环境最优、综合实力最强为目标。
( 周汉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上海市杰出青年协会名誉会长、上海美国学会名誉会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近30年来,周汉民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GATT/WTO、中美关系、浦东开放与开发、世界博览会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现任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国学会名誉会长、上海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名誉院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