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主页

【行研评论】蒋炜,陈洁:疫情产业影响--汽车产业复工、销售双重受压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传染快、扩散广,叠加春节前后返乡、返工带来的密集人口流动,短期内对人民身体健康、正常生活秩序、社会经济发展均带来了巨大冲击。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重要支柱产业,2019年生产总值超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受到疫情持续带来的巨大冲击,在短、中、长期给供给端和需求端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防疫攻坚战仍在继续,汽车行业面临延迟复工、人力成本提高、供应链波动、市场需求下滑等诸多困境,基于SARS疫情防控的经验借鉴,如何对供给端和需求端制定出短、中、长期系统的应对政策,扶持汽车行业度过难关,为国家稳就业、稳增长提供坚实保障,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003年SARS疫情期间,正处在我国经济趋势性上行周期内,受到人口红利、加入WTO等宏观因素的积极影响,SARS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仅是阶段性的。反观当下,中国经济已进入稳健增长阶段,正是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换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推进中。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我国在宏观经济和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结合SARS疫情对中国汽车行业影响经验,预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对汽车行业冲击较大,中长期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具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大产业环节、多个细分维度对汽车行业产生影响。

汽车2.jpg

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影响分析

      从供给端看,短期内全国各地的延迟复工将会对汽车整车厂、零部件企业、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扰动,供应链上下游供需会出现一定的匹配困难,从而降低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同时,由于汽车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此次疫情势必会导致行业整体的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等短期上升。由此导致头部企业面临严峻考验,而中小企业则更为艰难。另外,由于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重要一环,疫情导致的生产暂停,已经影响了全球零部件供应的稳定,使得全球汽车巨头加速多元化的供应链布局,并开始寻找中国制造的替代方案,这或将影响中国汽车行业的国际地位。

      从需求端看,由于疫情对广大消费者造成了巨大心理冲击,人们会自觉减少出行,尽量以在家办公和短途出行为主,汽车购买意愿因此受限,预计一季度的汽车销售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另外,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背景下,网约车服务受到了较大冲击。而新能源车作为网约车的重要车型,此次疫情也势必会导致新能源车的需求短期内大幅下降。

      基于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根据短、中、长期影响,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层面进行系统有效的政策引导、政策扶持,短期帮助汽车行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中期帮助汽车行业度过疫情冲击后的困难阶段,长期继续促进汽车行业转型、结构优化,以实现更好发展。

一、供给端层面:短期合理安排复工,中期系统性扶持产业复苏,长期持续推进产业升级

1.短期:合理安排复工、扶持重点企业、严格行业监管

       要根据疫情进展,合理安排企业复工进程。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开展重点支持。

       同时在积极支持企业复工的基础上,要严格监管,规范防疫期间的行业秩序。

2.中期:制定系统性行业政策,帮助行业度过疫情冲击后困难阶段

       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存量发展阶段,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对汽车行业中期冲击较大,包括房租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等均有所上升。因此在企业复工之后,政府应系统性的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疫情冲击后的困难阶段。

       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扩表、降息等手段,增强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引导银行贷款向有潜力的实体制造企业和有独特竞争力的小微企业流动,在市场优胜劣汰中实现对汽车重点企业的精准支持。

       财政政策:建议加大对整体汽车行业的税收减降力度,尤其是对湖北、上海、广东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省份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降低重要企业的税费负担,提升其经营活力。

       产业政策:积极跟踪重点企业产能恢复情况,整合、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疫情之后可能存在的供应链问题。另外积极出台政策加大支持企业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帮助企业推进在建项目进程。

3.长期:持续推进新能源、智能网联两大产业升级方向不动摇

       长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冲击有限,建议继续坚持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两大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不动摇。

       要持续推进新能源车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的持续渗透。要多管齐下促进产业发展,锁定关键环节、完善产业链。要大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持续提高国产技术成熟度。要通过补贴及技术进步,持续降低新能源车与传统车成本差距。

       要大力扶持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1)要加大对特定场景的特种智能网联汽车的扶持,扶持整车厂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研发适用于健康场景如车内空气安全管理和司乘人员健康监控的智能网联产品。(2)要加快公共资源开放速度。加快公共数据库如道路、地形等交通数据库开放,为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持。加快公共道路路权的开放速度,推动企业加快对多种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测试和数据积累。(3)要强化标准供给。要加快对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路线的整合,要加快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的频段标准,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产品生态化发展打下基础。(4)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监控设备、网联路侧设备、交通信息监测设备、智能公共交通等设施的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二、需求端层面:短期推动新零售模式,中期刺激首购/换购需求,长期引导两化需求升级

1.短期:防疫管制期,积极推动汽车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

       防疫期间,对居民出行有较大管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线上新零售等销售模式创新,简化线上购物业务涉及的行政审批流程,包括车辆过户、上牌、贷款审批等。建议相关部门适当放宽公共数据库的使用门槛,支持各汽车企业加快线上新零售各环节的整合,打通数据壁垒。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开展线上新零售的风险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以规避由汽车线上新零售产生的风险,为国内汽车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备的风险指导。

2.中期:调节限购、补贴、税收,刺激首购/换购需求提升

       建议适当解禁或放开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限购,释放市场需求;建议对库存车辆的销售给予一定补贴,鼓励车企尽快消化库存;建议考虑降低部分小排量汽车、小货车等的消费税和购置税,以放大中期首购市场的需求;建议将汽车列入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试点,刺激首购、换购需求提升。

3.长期:持续引导电动化、智能化的需求结构升级

       新能源车:持续提高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从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心理接受等维度,多种举措持续提高消费者消费意愿。购置成本:继续优化车牌、补贴、税收等促进消费的扶持政策;使用成本:引导构建广覆盖、低成本和快速高效的电池能源供应网络,补贴家庭用充电设备的安装及用电成本;心理接受:创建新能源汽车既经济又环保,是非常合适的市内短途交通的用车文化和氛围。

       智能网联:推动行业基于智能网联创新商业模式,进一步引导消费需求释放。鼓励头部汽车企业推出各种基于智能网联的创新生态商业模式,在汽车购买、服务、维修等领域引入更多跨行业跨产业要素,借助本次疫情的影响推动汽车市场消费升级。另外,在购置税、消费税等汽车购置税费上进行减免,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开展销售;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在降低事故率、提升公共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作者 蒋炜: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洁: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9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19楼行业研究院办公室
邮编: 200030      电话:+86-21-62933369      邮箱: IIR@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