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四个方面,第一个讲背景与意义,现状和问题,借鉴与启示,还有是对策与建议。第四块多讲一点。
整个大背景,现在我们是智能技术群的核聚变的时代包括我们讲的物联网,5G技术,云计算,传感器技术,整个技术是形成了集群的核聚变,会带动智能+时代到来。还有智能技术的成熟度比较快,尤其是物联网的技术发展很快,还有关于芯片、计算机的视觉、AR、VR等等,相关的技术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就可以提供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有几层,基础、技术、应用层,我们应用层发力比较多,基础层是比较弱。人工智能发展重要的趋势,应用层发展是非常快,在深度学习这一块平台技术相关是比较滞后,有一个可喜的趋势,中国成为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最快的、最重要的推动者。我们非常关注的是什么?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很强,人家的东西我们学习很快。我们用的比较快,我们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像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美国互联网进行的时候我们移动互联网赶上了浪潮,我们电子商务做的更好,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把握了机会,我们也要把握人工智能的机会,这个是我们关注很好的趋势。还有就是智能芯片、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我们要关注。另外是未来商业模式,商学院教授是关注商业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改变两个东西,是技术,更重要是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任何一个产业革命和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双轮驱动,我们比较关注这个就是平台加创新应用,看看有什么机会。
另外我们讲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互联网时代,BAT控盘,我们讲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很多中小企业有机会,今天很多是中小企业,未来可能会发展很大。我们觉得它在细分的领域可能和科技巨头有比较的优势,像人工智能企业每一个月市值都有很大的变化,刚刚刘博士说优必选,我和深圳做一个人工智能课题,他们重点介绍了优必选,我们做调研,我去调研的时候4月他们说50亿美金,现在是100亿美金,人工智能发展是加速度发展。
这个是我们讲的大的背景和意义。
趋势方面,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这个是总书记讲的上海要加强创新策源地,上海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科技,这个要树立上海的独特优势。策源地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我们上海怎么样强化策源地?一个是知道创造,创新资源集聚,新兴产业的引领,这个是对策源地的评价指标。
四个方面,一个是学术新思想,我们人工智能放在交大讨论,学校会产生新的思想,思想引领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先是学术思想,有了思想有科学发现,还有技术发明,还有产业新方向。我们要强化我们独特的比较优势,我们要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的新高地,高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为要产生新的学术思想。
我们看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我们看来这三大块中国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数据。现在我们讲有两个方面,我们数据是多数据,不是大数据,因为数据很多的话很庞杂,不是有效的数据很难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原材料,人工智能一定要大数据支撑,现在的大数据就是多数据,不是有价值的大数据,我们在数据开放、共享、数据生态系统友好性方面有问题。
还有是算法,我们碰到很多人工智能企业动不动就搞算法,最近我们看了老市长徐匡迪写了一篇文章,他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技术先进不先进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有多少搞数学的人搞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核心是算法,是要数学做支撑,其他的专业做的话在人工智能算法这一块很难有突破。我们讲算法这一块支撑是需要数学家,我们以前数学系是冷门,现在是热门,这个需要我们搞算法的数学专家来做支撑。
还有是算力,就是基础设施,像超算,像芯片技术,大的计算平台,我们以前很自豪,说我们超级计算机怎么样,前两年说IBM推出了量子计算机,领先我们超级计算机好几个能级,这个是值得我们关注,我们算力上很快会落后于美国,怎么办?
我们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策源地靠什么支撑?科研机构,要原创。我们说人工智能现在是比较热,热在应用,应用层是很火,像和智慧城市、安防、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相关,更重要就是基础层,技术的突破很重要,基础研究上去的话人工智能才可以发展,所以要一系列大量的科学院所来支撑,我们交大这一块就有布局,有深厚的支撑。我们有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重点实验室,包括复旦,人工智能是要向脑学习,要类脑,复旦、中科院的类脑研究机构是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很重要的科研支撑。
总体来看我们要有重点的高校院所、实验室做支撑,这个是源头创新,在基础层这一块突破是很重要,这个是要强化我们创新的策源地。
我们看看上海的优势。李强书记很重视,还到券商去好几次,要让金融市场为人工智能赋能,人工智能才可以为其他产业赋能。还有政策支持,像李强说上海错过了互联网+,很遗憾,BAT没有一个在上海,所以我们要把握人工智能+的机会,所以政策方面很支持。
另外是要想怎么样利用上海另外一个优势,李强书记说的第二个礼物就是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是国家战略,要整合相关的产业群。
还有高校科研机构如何重要支撑,我们成果产出的能力要加强,产出的水平、质量都要加强。还有上海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国际化优势,我到深圳讲深圳的优势是市场化,有创新活力,上海最大的优势就是国际化,上海这么多城市比较起来,北京就是掌握资源配置,深圳是草根创业,民间的创新活力很强。上海的优势是什么?国际化,我们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要利用好上海全球创新资源,整合的能力要加强,还有上海500强企业的集聚,要做好服务,人工智能是服务,给传统产业赋能,我们上海服务业占75%了,我们要发挥好上海技术和服务的优势。
借鉴和启示,我们讲国际借鉴是离不开美国。我们看到在奥巴马时代,美国对人工智能很重视,出台了很多文件,特朗普上台了以后可能自己位置没有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来不及做。这两年,尤其是去年发了两个重要的文件,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产业,他们有专项规划,用于人工智能的研发预算56亿美金,我还在关注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很多技术的突破和军工有关,军工是涉及到国防安全,生存的威胁的动力是最大的,技术进步是最大,互联网、太阳能都是来自军方。
上次我们看到一个可怕的案例,说现在美国搞出人工智能杀手机器人,是蜜蜂大小的机器人,他们十个这样机器人可以把半个城市的人口灭了,是精准定位,还可以人脸识别,精准的刺杀每一个人。美国军方有布局,没有做宣传,他们投入很大,这个是值得我们关注。
而且这个是全方位的投入,不仅在技术这一块,不仅仅是搞智能科学、工科,还关注什么?在医学也有应用,为什么要经济学的教授一起参与?为什么我们要牵头搞人工智能发展?因为应用像商业模式也要经济学家参与,只靠科学家不行。实际上还有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参与,人工智能应用是关系到伦理问题,人机互动还有关系到人的心里状态,要很多的专家互动,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企业家的事情,是各个领域的学者都要关注,这个会改变我们的未来。
技术研究这一块,我们非常关注,像价值计算,类脑计算,机器学习,这一块要加强投入。我们以前以为人工智能就是芯片,其实不仅仅是芯片,还有感知技术等等方面,还有量子计算机,我们量子通信有了,量子计算机是有投入,IBM搞出来了,我们不知道我们怎么样。
还有人才培育,我们人工智能已经有本科生了,我们本来想招一个人工智能的博士后,后来有同事说我们教了人工智能起薪是60万,我们给30万,招不起。我们人工智能人才不仅仅是靠高校,也是要靠社会。英国有一个好的做法,建立一个新的学院,针对雇主的需求提供人工智能的高级培训,我们明后年上海人工智能的配需有很多。德国也成立了很大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美国也是很大的优势,他们在互联网、人工智能、IT行业的龙头企业很多,我们是靠龙头企业集聚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可能被他们吸引过去,我们何教授要把交大人工智能人才留住。
还有数据资源方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没有数据的支撑是不可能发展好,这一块要大数据,我们讲这个大数据不仅仅是多数据,要大量的深度分析,不是很庞杂的数据,是要开放的数据,要共享的数据,这个要政府立法,美国很重视,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机构,开放国家实验室和政府的资源。英国是成立数据的信托机构来共享。上海在数据开放、共享标准这一块怎么建立更好的数据生态系统?要思考。
还有顶层设计,我们总以为顶层设计中国是最强的,因为我们曾经是计划经济国家,这个方面很有优势,但是美国也是很强,也重视顶层设计,他们有一个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很厉害,可以协调很多的部门和机构,也是力量很强,协调能力很强,他们也是重视顶层设计。人工智能规划从学科关键技术研究,人机对话,应用推广等等几个方面提供人工智能发展,他们有非常好的布局。前面特朗普有一段时间是重视不够,他自己没有稳住,去年出台两个文件是力度非常大。
对策建议,这个是要6个企业家嘉宾做分享,我抛砖引玉。上海要怎么办?如何提高创新策源能力?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我们是高校,我们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一块我们基础层能力是比较薄弱,人机交互方面我们很薄弱,很多技术没有突破。我们是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我们数理学院要有突破,要跨学科的研发。
第二块就是要加强提高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现在可喜的就是嘉宾讲到前几年我们一批人工智能创始人跟着教授发论文,之后就是创业了,变成CEO了,搞成了独角兽,他们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这个是我们这两年做的好的方面,人工智能要和实体经济有效的融合。
第三块就是我们如何借鉴了德国,德国有一个很好的案例,他们有一个创意工厂,因为人工智能要推动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要融合发展,怎么办?就把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和传统的大企业弄在一起,传统大企业有资本,更重要他们有市场,有场景应用空间,我给你场景应用市场,也有资本实力支撑,初创企业有技术、人才就和我们合作,我也可以投入初创企业,跟着你分享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快速增长的成果,人工智能企业和传统企业合作可以拿到场景应用,市场、资本支持,那么就非常好。特别的经验是值得借鉴。
我给上海讲讲没有感觉,和深圳讲讲,他们就到德国去考察了,这个非常有价值,要借鉴德国创意工厂的做法。
第四块就是要优化生态环境,资本市场要有效的支撑。这一块非常重要。
上海来讲,我们要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这个只讲没有用,上海的文化就是白领的文化,上海商务成本压力也是让很多初创企业难以在上海发展很好,这个是老问题。当然我们有解决的办法,我们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搞示范区,这个是要打造人工智能低成本的洼地,让更多优秀企业在那个地方成长,这一块我们要利用这个特区的政策来推动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初创企业更好的成长。
第五个是高端人才,人才这一块我们要引进高端的人才,上海的优势是比较突出,国际化的人才愿意到上海来,上海更有国际氛围,可以吸引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上海在这一块有特别多的优势。我们要让海归高端人才在上海人工智能这一块有用武之地,要有相应的政策。
还有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利用好总书记送的三大礼物,还有一个是自贸区。科创板怎么用起来?这个可以让人工智能发展如虎添翼。还有一个就是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一个就是搞示范区,降低初创企业的商务成本。另外一个就是希望真正的一体化,能够做整合。把长三角分散的人工智能企业串起来,形成一个集群的竞争力,这一块怎么推进?
我们现在长三角做了一个统计,18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强里面上海是排第二,仅次于北京,杭州是第四,南京第六,合肥第九,苏州第11,上榜的城市是居三大都市圈之首,我们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城市要依托长三角一体化优势,打造大上海都市圈。我十年前写了一本书就是长三角产业整合,我们在人工智能这一块要形成集群的竞争力,只靠上海是很难。我们要整合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我经常去深圳,我觉得粤港澳动作是比较大,他们怎么定位?香港搞技术研究,香港的大学很好,技术研究就放在香港。应用研究放在深圳,产业研究放在珠三角,这样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创新链。粤港澳联动没有上海有优势,港澳是境外,上海一体化是更有优势,我们人工智能要形成集群的竞争力,要加强整合。
简单提6个建议,时间比较紧,谢谢大家。
史占中,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行业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理事长。曾先后毕业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企业工作多年,历任公司董事、总经理,主持公司战略规划和投资管理工作。调入交大工作以来,曾先后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技部战略研究院从事合作研究。
(本文为2019年5月9日《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讨会》中史占中教授的演讲内容,未经演讲人审核。本页面所有内容,版权归属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知识产权归属作者本人或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转载请联系我们,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