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主页

【行研评论】冯芸:金融与科技:相向而生

【摘要】:从事物演变的客观事实来看,无论是从金融到科技,还是科技到金融,两者的相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代表着金融和科技两种不同的相遇路径。前者的演变是一种典型的发端于金融行业内部并向外延展的模式,而后者的蓬勃生长则更多地源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互联网科技及其生态圈,由外而内向传统金融业的渗透。互联网科技并非无所不能,传统金融机构也远非不堪一击。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联网科技企业与银行彼此共生互助,构建良好的生态圈将成为各方更加关注的焦点。

 一、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究竟有何不同?

金融与科技的相遇,从两个方向派生出一对概念:金融科技(FinTech)和科技金融(TechFin)。从构词形式上看,这对概念中都包括了“金融”和“科技”两个名词,不同的只是出现的先后顺序。人们常热衷于辨析这对概念,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解读。一种最直白而容易被接受的观点认为金融和科技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代表了强调的中心词的不同:“金融科技”的中心词是“科技”,而科技金融的中心词是“金融”。

根据上海科技金融博物馆的词条介绍,“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是由向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中介机构等主体及其融资行为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事实上,这种释义将科技金融限定为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金融活动。与下面对科技金融的理解相比,显然上述定义相对比较狭窄,但也包含了一部分应有之义。而“金融科技”是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6年提出的定义,中国人民银行在2019年8月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其中现代科技成果主要包括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等新兴前沿技术,又形象地称为ABCD技术。

根据艾瑞咨询的定义,金融科技公司指将金融科技应用于自身金融业务(且该公司只经营金融业务)或对外合作的一类公司。金融科技服务商指通过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对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进行技术输出或合作(且不仅服务于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公司)的一类技术公司。金融科技行业的产品是对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和监管模式产生影响的科技服务和产品,和应用这些科技服务和产品提供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以及金融监管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金融科技服务的提供者既可以是只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也可以是早期外生于金融体系之外的科技公司。上述定义最大的亮点在于承认金融和科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金融与科技的相遇:两种模式

从事物演变的客观事实来看,无论是从金融到科技,还是科技到金融,两者的相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勿庸置疑,这对概念中的“金融”和“科技”二者均不可或缺,缺少其中一个,都使如今我们讨论的话题失去新意。原本属于两个边界清晰的行业,彼此向对方靠拢的趋势,以及金融作为科技的应用场景这一重要特点始终存在。如果非要说区别,那么可能更重要的在于变革力量的起源,有时起源于金融业,有时则起源于科技本身。这也是本文不同于其他文献中看到的对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区分角度。金融和科技这两种不同相遇模式,可分别以中美两国作为典型案例。

在美国,金融与科技的相遇,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两者的相遇以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开始,从此受到人们关注。由于信息技术的助力,从那个时期开始,美国的信用卡出现爆发式增长,成就了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的银行和信贷公司纷纷收缩信贷,大量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无法获取贷款。此时出现了P2P lending这种借贷模式。通过P2P平台,使金融服务的触达面变得更广、触达速度变得更快,从而大大提高传统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服务力度。这种新生事物的生长动力源于金融业内部的生长痛点,借助于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开始在体系外成长,是一种典型的发端于金融行业内部并向外延展的模式。

在中国,金融与科技的相遇,其变革的力量更多源于蓬勃生长的互联网科技及其生态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019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1220亿GB,比2018年增长71.6%。最庞大的规模往往孕育着最强大的力量。在互联网科技的基础上,中国开始出现网络贷款等金融服务业态。后期则更多地借助移动互联网科技,通过移动端APP大幅提升与用户的触达面。可以说,金融和科技的相遇,孕育出众多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型金融产品。这种创新的力量,不同于美国为金融业的生长痛点寻求外部缓解的解决方案,中国则是强大的互联网产业,由外而内地向传统银行业的“侵入”和渗透。在这种格局中,传统银行业的保守和谨慎,与互联网巨头的激进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金融和科技的相互成就

很多人常常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互联网科技颠覆了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但是公众对传统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信心并没有动摇。相反,随着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国内的清理整顿,互联网科技慢慢走下无所不能的圣坛。

目前互联网产业向金融业务的延展,主要集中在以信贷和支付为主的消费金融领域。这种现象与互联网行业与身俱来的特点密不可分。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与消费者的触达面和触达效率,以及由此积累下来的海量另类数据,再加上科技企业特有的快速响应模式。而传统银行的优势则在于资金规模、风控能力和公众信任。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科技企业与银行彼此共生互助,构建良好的生态圈将成为各方更加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应该,而且也正在相互成就对方。

虽然互联网企业在获得相关牌照后,也可以将一部分自资金用于放贷,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力吸纳储蓄,自有资金规模有限,再加上前段时间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野蛮生长和风控缺失,一时间陷入信任危机。这种公众信任的丧失是金融服务最为致命的。然而,互联网企业的缺陷正好可以由传统银行加以弥补。于是出现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之间的通过助贷方式进行合作。由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互联网科技企业则基于海量另类数据甄别优质客户。

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不仅体现在科技公司向金融机构提供的技术服务和数据资源上,反过来,还体现在金融机构对科技公司的投融资服务,助力科技公司,特别是初创型科技的成长上。此外,金融行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练兵场,促使科技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和升级。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即所谓的大数据。大数据技术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类似的还有人工智能、5G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

上述助贷模式中,互联网科技企业和传统银行之间的收益分配显得较为微妙,更多取决于各自在行业中的地位。中小银行在助贷模式中的话语权明显较弱。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种话语权的强弱,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并不会一成不变。

即使在美国这种金融体系发达和完备的经济体,仍然有4000万人(例如许多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没有信用记录。如果金融服务要向这部分人群延伸,必须寻找另类数据。这种另类数据目前绝大部分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中并被充分利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互联网企业作为一个传统体系外的重要补充,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传统银行所无法触达的领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以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技术能力,目前获取这类另类数据并非难事。在美国,由于公平借贷原则(Fair Lending),如果在借贷审批过程中因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拒绝放贷,将会被联邦政府或州政府起诉。因此传统银行即使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在运用另类数据进行客户筛选过程中仍然显得相当谨慎。

互联网企业与银行的助贷模式在中国不仅同样出现,而且由于中国制度和文化上的特点,以及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这种重要的补充力量甚至有反辅为主的趋势。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向金融业的快速扩张,从一开始就是靠另类数据,而不是征信数据发家。他们依靠海量另类数据,为客户进行风险评级和欺诈概率分析,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央行征信体系在部分人群中的空缺。据估计这部分征信盲区规模超过5亿人。与此同时,针对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滥用、数据盗用等问题,无论从个体意识,还是从法律监管层面上看,目前都处于相当宽松、尚不规范的阶段。中国也没有类似美国公平借贷的法律规定。例如,国内许多银行明确地将55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人群的贷款需求拒之门外。这种制度和文化特征,给了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另类数据,提高借贷触达面和触达效率的巨大空间。但是,随着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再加上法律监管对另类数据使用权限和范围的收紧,互联网企业在这一领域的上升势头无疑会得到抑制。

面对汹涌奔来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传统的金融机构远非毫无还手之力。相反,在这种相遇过程中,传统的金融机构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传统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完善的风控体系和公众信任,仍然拥有强大的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2020年的新冠疫情,许多服务于餐馆等服务行业小微企业的金融科技银行和网络贷款平台(典型代表是OnDeck Capital和Kabbage)估值急剧缩水。美国银行为此迎来了绝好的投资机会。今年 8月,美国运通表示将收购Kabbage,并且只购买其技术、人员和数据,而不包括此前发放的贷款。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类似美国运通收购Kabbage的故事也同样会发生在中国。

另一方面,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正在努力把自己变成科技型企业。中国平安就将原有logo 上“保险、银行、投资”六个字,改为“金融、科技”,传达了中国平安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的品牌愿景。虽然金融机构对于新兴科技的追赶,整体上还落在科技公司后面,但是随着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对科技投入力度的大幅提升,将会极大地拓展原有的业务范围,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冯芸: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金融科技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9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19楼行业研究院办公室
邮编: 200030      电话:+86-21-62933369      邮箱: IIR@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