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远程医疗是上海发展“在线新经济”三年行动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不失时机地推进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对于促进远程医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副院长,市政府参事陈宏民教授牵头,联合上海交大行业研究院、上海交大医学院等机构,组成课题组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上海儿童医院、仁济医院所开设的互联网医院,访谈了数十位资深医生和患者,并调研了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机构,提出若干建议,望为推动互联网医疗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推进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意义
1. 大幅降低患者的等待成本和异地患者的交通及住宿成本;
2. 有效节省医院的空间成本与运营成本;
3. 增加医生工作的有效时间和灵活性;
4. 将一部分医疗行为转移到线上,可以大大降低因人员集聚所导致的疾病传染风险;
5. 通过互联网平台披露和匹配医生和医院信息,可以大幅度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上海互联网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诊断范围受到严格约束,限制了在线诊疗优势的发挥
互联网医院虽然在运作上已经全线贯通,但是就诊范围仍被严格约束于“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加上绝大部分患者不熟悉互联网医院就诊程序,且某些医院平台的操作界面也不甚友好,这些都造成在线求医规模远小于线下门诊数量。
目前互联网医院就诊范围限制导致绝大多数求医者仅为慢性病随访,而该患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接受程度及使用能力较低,加之应用界面设计不够友好,导致供方运营方式同需方实际需求存在错位。
2. 诊断定价不够灵活,制约了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上海的互联网医院虽然依托于优质医疗资源,但挂号费却统一按普通门诊(25元/次)标准收费,远低于社会化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咨询费用。线上与线下“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严重挫伤资深医生开展线上诊疗的积极性;随着社会化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失。
3. 在线医疗服务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各医院通常采用自主投资建设在线医疗服务平台的形式,在平台功能、问诊流程、支付界面、医保报销等环节都缺乏统一性,用户切换医院时的转换成本较高,不利于大众将在线问诊常态化。
不同层级医院及医生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诉求存在差异,例如二级医院希冀通过互联网手段提高问诊数量,而三甲医院则侧重于优化问诊质量。然而由于诊疗平台未被完全打通,患者信息未实现充分共享,导致医疗资源分配无法实现最优化。
三、推进互联网医院发展的若干建议
1. 加快改变互联网医院诊疗收费的单一模式,保障医护人员线上线下“同工同酬”
尽快改变现行互联网医院统一按普通门诊收取挂号费(25元/次)的单一定价模式,允许它们按照所依托的实体医院的收费标准,在线推出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等多样性服务,实行线上线下同工同酬。上述做法不仅能提升上海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质量,也可避免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外流,降低因定价过低所导致的过度医疗消费问题,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使用。
2. 逐步放开互联网医院的诊疗范围,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现行的复诊限制造成在线诊疗规模小和病例简单,对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升医疗资源匹配效果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应加强对现行互联网医院诊疗案例的效果评估,对于所依托实体医院级别较高、诊疗效果良好的互联网医院,扩大在线诊疗范围试点。例如:根据治疗领域的特点,适度开放专家门诊或特需门诊的在线初诊;适当放宽“复诊”界定,对“初诊”的认定从依托的实体医院放宽到同级实体医院等。
3. 大力加强互联网医院的信息披露能力,提升医疗资源的匹配效率
互联网医院不仅是患者就医的便利场地,还应该是患者自诊、分诊、导诊的信息平台。政府监管部门应该鼓励和引导互联网医院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把医疗信息披露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充分意识到上海优势医疗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提升医患之间的匹配度,为患者找到对应专长的医生,提升诊疗效果,甚至比扩大诊疗覆盖面更加重要!
4. 建设在线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建议由政府监管部门牵头、面向社会招标,建设统一的在线诊疗服务平台,着重面向中小型规模的实体医院所建设的互联网医院,让更多中端医院、中层医生介入互联网医疗体系,推进分级诊疗及医联体制度建设,促进跨地域、跨医院的资源连接,提升医疗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并探索逐步实现长三角医疗资源的线上互通。需着重考虑医疗资源容量估算、检测报告互认、异地医保结算等问题。
同时,应基于该平台的就诊记录,逐步建立病患档案数据库,记录完善的个人病史、问诊记录、住院记录、主治医师、检测报告、过敏史等信息,以便医师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态及过往病史,全面评估医疗风险,从而确定治疗方案,亦可提升跨地域、跨医院诊疗时的准确度。务必做好数据安全管理,保护病患的隐私权。
课题组成员:
陈宏民,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市政府参事
吴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陈志洪,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教授
罗俊,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教授
周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李海刚,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教授谢天,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专职研究员